发布时间: 2025-03-22 23:00:30 作者: 亚盈体育官网 阅读次数:1
一处10米乘10米的探方,边上留下了一道12级土阶,拾级而下,将接连“穿越”4个新石器文明时代,一处10米乘10米的探方,边上留下了一道12级土阶,拾级而下,将接连“穿越”4个新石器文明时代,“回到”近1万年前。
那时,这儿已有村落,先人们种稻、建房、烧陶。现在,咱们来到这一遗址,感触新石器时代的人间烟火,感悟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下汤遗址最早发现于1984年。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明层堆积厚达2.5米,现在开掘面积为2250平方米。
沿着探方内侧的土阶,向下迈出第一步,脚就触及了好川文明时期的地层。这一时期距今已有4500年-4000年。考古作业者在地层中发现了有代表性的陶器,以及古稻田和环壕的遗址。
往下走,能够正常的看到河姆渡文明时期的地层,距今约7000年-6000年。这一时期的先民在遗址里留下了陶鼎、陶豆的残件,以及一些石器。
继续往下,便是跨湖桥文明时期的地层,距今8300年-7000年,出土过这一时期留下的稻米和动物骨骼。
走究竟,就“来到”了上山文明时期,“闪回”近1万年前。上山文明以上山遗址命名,它构成了我国甚至东亚区域现在已知尖端规划、散布最为会集的前期新石器遗址群。下汤遗址是遗址群中方位最南的一处。
下汤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讨所科技考古副主任仲召兵研讨馆员介绍说,下汤遗址阅历了上山文明、跨湖桥文明、河姆渡文明和洽川文明,贯穿了浙江区域新石器时代的一直。“它是我国万年文明史的重要实证,是我国万年文明独立来源、连绵开展的生动典范。”
参加下汤考古作业的我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讨所博士生导师吕厚远研讨员和记者说,下汤遗址能够具有不同文明时期的接连地层,是稀有的研讨样本。山东大学教授栾丰实表明,阅历了新石器时代的全过程,下汤遗址能够说是全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仅有的。
事实上,下汤遗址里还有商周、唐宋、明清时期的遗址。仲召兵说,这儿地处相对独立的盆地,各种资源丰盛,东西临水,接近水源,可是又不易遭到洪水侵袭,土地平整,合适农耕,是一片合适寓居的“风水宝地”。
下汤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米,细细长长,很像现在的粳稻。这是上山时代留给后人的见证。
我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讨所郑云飞研讨员说,这些碳化稻米现已具有了驯化的特征。而在更深的未经人类扰动的生土层里,吕厚远团队已发现了距今4万年-2.7万年的野生稻遗存。
收成的稻米怎么样处理?鄙人汤遗址的中心台地,先民留下了多个石磨盘,明显这儿曾是一座“食物加工场”,加工的粮食以稻米为主,一起也有橡子、薏苡等。一起,猪、鹿、鸭、鳖等多种动物的遗存也见证了较为丰盛的“史前食谱”。
有了必定的物质根底,人们开端有了更多精神上的寻求。下汤遗址的先民很有“典礼感”,遍地台地上已发现了50多座器物坑,使得下汤遗址成为上山遗址群中器物坑最多的一处。
仲召兵说,这些器物坑或许都和典礼有关。而外围土台上还发现了3座高等级墓葬,每座墓葬都有20多件随葬的陶器,是已发现的上山文明时期随葬品最多的墓葬。高等级大墓展现出超前的社会分解,也展现出前期稻作农业社会人类的行为、思想观念及社会继续健康开展进程。
而这些“万年陶器”代表的是其时的“高科技”。近1万年前,先民现已把握了捏塑法、泥片贴筑法和泥条盘筑法等多种制陶工艺,并在涂饰实践中开展出彩陶工艺。
陶杯、陶盘、陶壶、陶缸、大口盆、筒形罐、圈足罐、平底罐……可谓琳琅满目。这些“万年陶器”出土后,就寄存鄙人汤遗址的库房里。
15件陶器中最小的,是一件陶杯,口径只要3厘米,和人们现在常用的酒盅茶盅较为类似,里边盛过何种饮料,只能引人遐思。
而最受人喜欢的是“筒形罐”,口微敛、无沿、深腹、平底,齐沿处有对称的“双耳”,身披古拙又低沉的“红衣”。这种器型在其他的上山文明遗址中未曾发现,是下汤遗址特有的,被我们称作“下汤罐”。我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讨所副所长李新伟表明,或许是稻作农业的丰盛产出,让先民有才能寻求更为精美的日子。
下汤遗址以其地点的横溪镇下汤村命名。而在近1万年前的上山文明时期,这儿相同有一个“村落”。
最早的“下汤村”是啥样子?考古发现,上山时期的先民既凭借了天然地貌,也对天然环境进行过一番改造。他们依托一处天然台地为中心建“村”。中心台地发现了4座会集散布的房址,其间有1座圆形房址和3座长方形房址。
仲召兵介绍,两种房址的建筑方法还有所区别。先民开挖圆形地槽,再在地槽里竖起房柱,建筑“圆房子”,留下了一圈柱洞遗址,而“方房子”的根底则是基槽式,槽底没有留下柱洞遗址。
专家估测,槽里原本埋着木质的地栿(地梁)或许立着木质墙板,由于有的基槽两头有柱洞遗址,在这两头立柱,或许是用来支撑或加固墙板用的。
在中心台地外围,先民会堆筑起一座座人工土台。考古人员发现了10余座人工堆筑的土台遗址。现在,外围土台上已找到2处房址。先民还开挖了壕沟,盘绕台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讨所所长方向明说,环壕的呈现,意味着其时人们现已知道“内外有别”,知道把寓居环境与外界阻隔开来。
在“村庄”内部,先民也会区分区域。仲召兵介绍说,除了台地外的壕沟,先民还在中心台地开挖了水沟,也或许具有阻隔功用。
到上山文明晚期,中心台地上还呈现了一座“广场”。现在现已发现的“广场”遗址已有100平方米,且都由红烧土衬托而成,这些发现阐明,上山文明时期,这儿已然显现了久居社会,先民对聚落布局也有了明晰的功用分区。
上山文明遗址群构成了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农业久居聚落,是我国农耕村落文明的源头。而在现已发现的24处上山文明遗址中,下汤遗址是其间聚落要素最为齐备、结构最为明晰,内在最为丰盛的遗址,让世人看到远古村落的图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说,下汤遗址的考古效果能够让学界更好地用我国资料来描绘农业社会的构成。
下汤遗址跨过万年,以层叠的文明堆积串联起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暗码。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华先民从收集渔猎迈向农耕久居的进程。它好像埋藏已久的韶光胶囊,让今人得以接触中华文明根系深处生生不息的力气——那是对土地的留恋、对次序的探究、对美好日子的神往,正是这些基因,生长出华夏文明连绵不停的血脉。(完)